一条河与它孕育的镇子
宜水边的棠阴古镇是江西省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兴于明初,至清乾隆年间最为昌盛。棠阴夏布曾名扬海内外,棠阴因布而兴,盛极一时,现在还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江南少见。
摄影 | 曹永平
甘棠荫庇,因布而兴
发源于宜黄南部军峰山东北麓的宜水一路逶迤,向北流去。棠阴古镇地处这条河流的中游,这一带地势平坦,田连阡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特别适合苎麻和茶叶的种植。
而这座古镇的兴起,也正与宜水边的特产夏布密不可分。
棠阴原是一个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小村庄,因依山傍水,故得名陂坪。相传,北宋时临川有一位名叫吴竦的居士,家资颇丰,所拥有的田地连抚接宜,而且喜好游历山川。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的一天,他来到陂坪,一下子就被这里山清水秀的环境所吸引,很快便带领家人到此定居,并在村子西南边种下一棵甘棠。种下这棵树时吴竦曾说:“汝茂,吾子孙亦昌茂。”多年后,吴竦的愿望果然得以实现,不仅这棵甘棠葱茏挺拔,茂然成荫,子孙也都兴旺发达。到了宋隆兴年间,吴竦七代孙时,吴家人丁更加兴旺,很多他姓也都相继迁入,陂坪人口日见增长,各姓开基扩域,一派业盛家隆的景象。后人不忘吴竦亲植甘棠时许下的宏愿,于是取甘棠树茂然成荫之意,改陂坪为棠荫,后又改称棠阴。明万历年间,因商业隆盛,这里成为江南通商贸易中心地之一,改村为镇。
摄影 | 袁小明
明清时期,棠阴因盛产用苎麻制成的夏布而誉名中外。江西的夏天酷暑难耐,先民们研制出的又轻又薄的夏布非常适于消暑,尤其棠阴所产的夏布,精、细、光、滑、软,“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在江西夏布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档布料。明末清初时,棠阴一跃成为江西著名夏布生产和集散中心地之一,最高峰时年产量达40余万匹,夏布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山西、湖北等地还在这里设有会馆。此时的棠阴堪称江西纺织业的一颗明珠,商家中曾流行“药不到樟树不全,夏布不到棠阴不白”的说法,而海外客商更是认为“棠阴夏布胜杭纺”。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棠阴镇人口达到3.6万户、12万之多,哪怕在今天看来,一个镇能有这样的人口规模都是极其难得的。所以当时大家总爱说“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兴盛的工商业,也造就了棠阴一大批富商巨儒和朝廷命官。他们倾其财富,大兴土木,沿着黄金水道广筑楼台,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明清古建筑群。这种选址既有利夏布的漂洗加工和运销,又可以尽量保证苎麻地不被或少被占用。虽因各家族在背景、经济实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相差很大,所建造的房屋规模大小、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全镇总体上依然呈现出祠堂宏伟气派、住宅错落其间、豪宅华丽堂皇、店铺朴素实用的特色。
如在画中的风情
自宜黄县城沿宜水而上,约行14公里便能到达棠阴。这里天光云影,水清如蓝,青山环抱,碧水萦绕,翠竹成林,清荷飘香,一派江南山区的田园风光。而黛瓦青墙,古樟蔽地,又彰显着小镇历史的久远。
摄影 | 饶自由
我沿着小溪,顺着老路进了棠阴老街,眼前的古色古香也在明灿灿的阳光里一点点蔓延开来。巷弄里细碎的卵石、形态古朴的建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时间在这里的凝固。一处高宅大院门外,两个老人面壁而坐,整个脊背沐浴着阳光。或许是见惯了游客,他们只是自顾自地聊着家常,并不理会我们。而老人面前的牌楼则呈八字形耸峙,在暖阳的照耀下毫无衰态。如果把时间拔回几百年前那个布商云集的年代,这宅子一定门庭若市,品茶、看货、谈生意的宾客络绎不绝……
一回头,正好看到一位画家在写生,隔几步又有几位。每遇到一位我都会默默地站在他身后欣赏一会儿画作,慢慢地我发现,跟着画家的视角选景往往能拍出意想不到的好照片,哪怕是我这样平时不会拍照的人用上这个方法也屡试不爽。我兴奋地把这个发现告诉当地的朋友,并对自己巧遇画家这份运气感到沾沾自喜。但对方却满不在乎地说:“遇到画家太平常了,我们这里常年画家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连清华美院都要在我们这里设为写生基地呢。”
越是在棠阴行走,我越能理解画家们选中这里的动因。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棠阴镇古建筑群鼎盛时期的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规模只余当年的五分之一,但仍幸运地保留了一些原汁原味的精彩遗存,祠堂、官邸、店面、门楼、牌坊、砖塔、廊桥、路亭、民居近100处,我们依然能从其残存的精致细节中感受到丰富的、动态的历史信息。巷弄深深,砖墙森严,飞檐翘角造型优美,伴着充足的日光,给人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借用国内学者的话,棠阴是“明清建筑史的缩影”。
宜水河边,我没来由地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当年每逢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河边一定少不了漂洗夏布的姑娘,她们一边劳作,一边还会哼唱着字正腔圆的宜黄调,悠悠扬扬,每一句尽是棠阴……
登山问水的宜黄玩法
宜黄县地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境内五条水系交错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76.85%,空气中饱含负氧离子,有如天然「大氧吧」。在这里登山问水,能领略的不仅有秀丽的山水美景,更有人文情怀与自然风光交融而成的生态意趣。
摄影 | 邹文胜
卓望山森林公园:鸟瞰宜黄的几何纹理
夜晚,从我住的酒店凭窗远眺,不远处有一座似张开双翅的巨大鲲鹏的山,它的背上托着一座透明玲珑的塔,两者和谐相守,分明是有什么故事要讲。
第二天,我就来到了这座叫卓望山的城中山。它的海拔只有158米,不高,但山姿奇特,万木葱郁,以气势取胜。乐史、徐霞客、谭纶等众多历史名人先后慕其名踏游此山,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
山脚下牌楼簇新,正中挂着“秀逸江南”的牌匾,左右柱上有楹联道:“卓岭纳朝曦凤山狮山拥千嶂翠微同沐浴,奇川凝瑞气宜水黄水汇百流金碧共回澜。”没错,这里便是宜黄两河的汇聚之处。不远处的二黄阁飞檐翘角,色彩绚丽,同时也是宜黄戏传习所。曲调悠扬,戏语绵长,这曾经是卓望山下最寻常的生活内容,如今二黄阁又成了保护和传承宜黄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
摄影 | 袁小明
卓望山被称为森林公园是实实当得起的,98%的森林覆盖率分明就是一种“炫富”,天然杂木林和原始次生阔叶林遮天蔽日,卓望塔就挺立在这座“绿色山峰”的半山腰。它高36.89米,坐北朝南,七层八面,采用楼阁式造型,外观分为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底部、中部、顶部分别设地宫、人宫和天宫,塔刹为莲花宝座和日月同辉构造。塔内门窗回廊雕刻有宜黄十景,以及棠阴夏布坊、宜黄二黄戏等栩栩如生的人文景致。塔外檐角的风铃摇曳出曼妙舞姿,迎风脆响。
站在塔顶,整个宜黄尽收底。小城酷似一只开屏的孔雀,凤凰、狮子二山如忠实的卫士日夜守护左右。宜水和黄水在山下交汇后形成一条白练,飘逸东去奔向抚河,并最终注入鄱阳湖。也许,那些夏布并没有走远,它们的气质遗留给了眼前的这条河流。听说,卓望山还是有名的爱情山,情侣们约会都爱来这里,想来,除了它优美的自然风景,“两河相汇成一体”的美好意头可能也是大家心之向往吧。
歌坪:如诗如画的养生仙境
公路指示牌上开始出现“歌坪•彭公岛”时,再前行不远便到了。歌坪景区是一处天然半岛,三面环水,四周绕山,位于盎然起伏的绿色之中。岛上村民多为彭姓,这里是他们的世居之地,也是彭公岛一名的由来。
摄影 | 袁小明
一座南北向的古色廊桥是歌坪连接外界的纽带。桥下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工作人员介绍,环绕彭公岛的整体水域水质良好,所以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的全球珍稀濒危鸟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年年到此越冬栖息。
穿过大桥,满目绿色便扑面而来,空气中满含淡淡的草木幽香,顿时令人心旷神怡。村中房舍参差,粉墙黛瓦,青翠掩映,秀丽整洁,透着徽派的雅韵。行走其间,清风携行,沐浴和煦阳光,欣赏树叶婆娑,这种感觉像误入一幅画,又像品味一首诗——看不尽的板栗树守望着村落,一树桃花不经意间跃入眼帘,竹林是村中的“宠儿”……这明明就是一处没有围墙或者栅栏的公园,有着江南的悠然和闲适。
穿过村东的古树林来到村庄幽深处,这里坐落着一座“彭氏宗祠”,中华养生始祖“彭祖”便是他们的始祖。祠堂建于明代,规模不大,但保存得极好,就像村中青藤缠绕的古树一样承载着过往,见证了变迁。
猕猴桃农旅小镇:红肥绿瘦的童话世界
猕猴桃农旅小镇位于曹山景区沿线,从县城开车的话10几分钟就能到达。这里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00亩,种植的是红阳、金艳、东红、翠香、徐香等知名品种。若是丰收的季节来,到处都飘散着猕猴桃的果香,并能品尝到让舌尖起舞的鲜甜滋味。
小镇门外有三个胖胖的卡通猕猴桃形象,远远看过去就会让人食指大动。园内的果树除了传统的露地种植,还有高标准现代化的大棚种植,并根据猕猴桃树的生长特性釆取了滴灌技术和有机生态种植方式。我正要感叹科技的进步,工作人员又介绍:“还不止这些呢。你看这大棚顶上,设置了40兆瓦光伏发电设备,实现了农光互补,综合利用。”
小镇的特色不仅是果木栽培。围绕着猕猴桃主题,这里设置了众享空间、猕猴桃趣味馆、猕猴桃商品展示区,并且还将打造田园小火车、七彩滑草、骑行漫道、四季花海、鲜果采摘、童话风车、古方红糖、农耕体验、农家生鲜、乡村炊烟等休闲体验项目。可以说,这是一处花果园、有机绿色果品供应基地,更是一处游乐园、观光园。
薪火相传的红色故乡
宜黄县是红都瑞金的近邻,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1月成立了中共宜黄小组,4月扩大为支部,从此宜黄人民的革命斗争便纳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全红县」,属于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
摄影 | 袁小明
1933年的第四次“反围剿”的两大战役——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宜黄县境南部。2020年,黄陂镇蛟湖村、东陂镇黄柏岭村被纳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简称“红色名村”)。如今,每年来宜黄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的多达十万人次以上。2006年7月,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拍摄剧组就曾来到宜黄的凤冈、黄陂、东陂一带乡村开机拍摄。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
1933年2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军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朱德、周恩来利用黄陂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指挥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战法进行反“围剿”,并取得“黄陂大捷”的伟大胜利,这一战役已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毛泽东评价这是一次“空前光荣而伟大的胜利”。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包括黄陂、霍源、大龙坪、蛟湖、拿山、大圆、安槎、塘圩及二都乡的佛岭、太源、新村等地带。“红色名村”——蛟湖村位于黄陂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13公里处,海拔890米以上,该村不仅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主战场之一,还是一个具有极深文化底蕴的古村,滕王李元婴的后裔聚居于此,村中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由巨石垒砌起来的五道古城堡式村寨关卡。
摄影 | 贡旭光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
1993年3月下旬,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指挥红军在此一带歼击国民党“围剿”部队,在草鞋岗、黄柏岭、霹雳山、雷公嵊、笔架山摇篮寨发起猛烈进攻,并取得伟大胜利。
至今,这里还有红一方面军总部会议旧址、东陂大捷主战场遗址、革命烈士陵园、红军广场、红军伤病员住址旧址、红军战士住址旧址、红军伙房旧址、红军井等红色旅游景点,战争痕迹和红军书写的标语非常多。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摄制反映聂荣臻生平业绩的影片,曾到草鞋岗拍摄外景。1985年,这一带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红色名村”——黄柏岭村地处东陂镇东南方9公里处,距离宜黄县城54公里,村内保留下来许多珍贵红军文物及遗迹,是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森林乡村,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AAA景区。
云盖山、大雄关战斗遗址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打响。11月16日,红1、2、14师由宜黄神岗进入南源、余家山一带,国民党军以5个师的兵力向神岗、云盖山进击。扼守该地的红14师全力抵御敌军的进攻,因兵力相差悬殊,至黄昏,云盖山被国民党军占领。
19日晨,国民党军第9师欲由大雄关进占党口,红2师担任大雄关正面阻击任务。11时,国民党军以4个团的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烈攻击,摧毁了红2师前沿阵地,并相继攻占大雄关口和木鱼岭阵地。红军随后反攻,由于国民党军炮火较猛,未能攻克,红军从大雄关一带撤出战斗。